新时代先锋网:全新视角聚焦新时代中的先锋事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页 > 地方县域 >

从文旅委到社区课堂:”啰音”团队记录啰儿调活态传承

时间:2025-05-01 22:28 来源:中国编辑网 作者:蚂蚁全媒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啰儿调承载着土家族千年的文化记忆,其高亢婉转的曲调被誉为"土家天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这一古老艺术正面临严峻挑战: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仅有的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均已逾八十高龄,像李高德这样的市级传承人大多也已年过六旬;年轻一代兴趣缺失,校园传承体系尚未完善;商业化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

  调研启动:石柱县文旅委 对话文化生态保护。

  正是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啰音"团队于2025年4月18日深入石柱县展开专项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的田野调查,厘清啰儿调传承的断层问题,为数字化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在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调研团队与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近年来石柱县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啰儿调的传承人培养、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及文旅融合推广等举措。

  深度调研:走访传承人 聆听原生态啰儿调。

  随后,团队前往当地社区,探访重庆市市级啰儿调传承人李高德老师。当天,李老师正在社区义务教学,向居民传授啰儿调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团队成员对李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记录下啰儿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传承故事。采访中李老师即兴表演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啰儿调,悠扬的土家山歌让在场所有人沉浸其中。

  此次调研的意义远不止于音乐保护。调研报告特别指出,啰儿调作为土家语活态载体,其保护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具有双重价值。这场调研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如何让古老艺术重获青春?团队提出"三维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数字曲库(保存)、开发沉浸式体验(传播)、创设校园传承人计划(创新),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的闭环。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不是在抢救过去的遗存,而是在培育未来的可能。"

  这次行动启示我们:文化保护既需要学者的坚守,更需要跨界创新。当青年团队用大数据分析山歌传播规律,当00后主播用直播带货推广非遗产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迸发新的火花。或许,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最生动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更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上一篇:四川农业农村厅农建中心主任蔡维一行赴南充调研农田建设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

蚂蚁传媒网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1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