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盖·欧图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推进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机制,引导广大党员走出机关、沉入社区,把身份亮出来、把责任扛起来、把作用显出来。这不仅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力抓手,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从“机关大院”到“居民小院”,身份转换中彰显责任担当。“以前在单位,总觉得做好本职工作就够了;现在到社区报到,才真正体会到‘党员’二字的分量。”这是许多参与“双报到双服务”党员的心声。从填写报到登记表的那一刻起,他们的身份就多了一层“社区党员”的属性——会议室里的政策宣讲员,变成了楼栋里的矛盾调解员;文件堆里的审批专员,化身成了小区里的环境监督员。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社区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群众每一个诉求,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从“单向服务”到“双向奔赴”,供需对接中激活治理效能。“社区需要什么?党员能做什么?”“双报到双服务”的核心,在于破解服务与需求“两张皮”的难题。各地通过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让服务供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从“党员干、群众看”到“党群一起干”的转变。它搭建起党群互动的“连心桥”,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共同绘制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图景。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里,“有困难找党员”成为群众的共识,“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党员的自觉,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风景。
从“阶段性活动”到“常态化机制”,制度保障中夯实长效根基。“双报到双服务”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各地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激励、跟踪管理、反馈评价等机制,推动党员服务从“阶段性参与”向“常态化奉献”转变,确保“报到不走过场、服务不打折扣”。不少地方将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长、成效纳入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积分制”“星级评定制”,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这种“党建引领、资源下沉、多方联动”的模式,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壁垒,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合力攻坚”。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的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当越来越多的党员把社区当“家乡”、把居民当“家人”,用实干诠释初心、用服务温暖民心,基层治理的根基就会更加牢固,城市发展的底气就会更加充足。这股涌动在街头巷尾的“红色暖流”,正在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让每一个社区都充满温度,让每一位群众都感受到幸福。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1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