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书记,村里的路灯亮了,晚上散步再也不用摸黑啦!”“绿化带久违的供水来了,村里的树有救啦!”金秋时节的库尔勒市普惠乡普惠村,村民们的夸赞声伴着秋风,飘满了田间地头。
自2024年6月担任普惠村第一书记以来,巴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华明,把“办公室”搬到了村民家门口,把家安在了村里。每日工作超12小时,半年走遍全村340户825人,他用沾满泥土的脚步,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一笔一画勾勒着普惠村的新模样。
强堡垒:让党支部成为“主心骨”
“乡村要振兴,支部先过硬。”刚到普惠村,华明就发现,村里的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党员教育也总“提不起劲”。他攥紧拳头:“得先把班子建强,让党支部成为村民心里的‘主心骨’!”
他坚决落实执行“1+1+6”结对帮扶制度,让工作队员与村组干部“手拉手”,老带新、熟带生,手把手教方法、传经验。很快,村里配齐了2名班子成员,培育出6名村级后备力量,还推选了6名班子候选人——曾经“软散”的队伍,渐渐有了“精气神”。
针对党员教育“枯燥乏味”的问题,华明更是下足了功夫。他带着党员们走出会议室,赴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巴州档案馆、库尔勒市党史馆、马兰军博园、恰尔巴格乡上阔什巴格村、尉犁县达西村和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20次现场研学。“坐在展馆里听革命故事,比在屋里念文件带劲多了!”老党员黄树林说。此外,他还依托“首学一小时”“三会一课”等活动,开展40余场理论学习,让党的政策像春风化雨般,走进村民心里。
兴产业:让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普惠村要富,得靠产业找出路。”华明心里清楚,光有好班子还不够,得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才能真红火。他带着村“两委”走遍全村的田埂,琢磨着怎么让土地“生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多方奔走洽谈,终于让一个个好项目在普惠村落地生根:巴州弋氏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水肥一体化项目,让5000余亩土地实现“智慧种植”;安徽亳州中药材加工企业投资平台-新疆盛世轩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预算投资6亿元的《中草药产业园研发中心及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正在推动签约落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增收的致富梦即将实现;新疆新皖药业有限公司10000亩中草药种植示范田签约落地1633.63亩,长出了绿油油的“希望苗”……
面对村里土地资源有限的难题,华明又动起了“盘活闲置资产”的脑筋。他参考外地经验,依托新疆盛世轩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预算投资6亿元的《中草药产业园研发中心及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把村里闲置的办公场所、村民空房等规划改造成民宿,打造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持续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对于19户49人脱贫监测对象,他更是挂在心上,不仅建立动态监测台账,还帮他们发展到户产业、找就业岗位,17户脱贫户还拿到了3.48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华书记搞产业,心里踏实!”脱贫户买买提·纳斯尔笑着说。
暖民心:把实事办进“心坎里”
“华书记,村里的路灯坏了好长时间,晚上出门太不方便了。”“咱们村绿化带多年都没有正常浇水了,干死的树多,浇水是个大难题,要是能改造绿化带供水管网就好了。”村民的每一句诉求,华明都记在笔记本上,也刻在心里。
2025年8月,普惠村“石榴籽服务站”正式投用——党群服务中心、司法调解室、百姓大舞台、石榴籽裁缝店、养生馆、科普展览馆……20大功能分区,把村民的“需求清单”变成了“幸福清单”。针对路灯“失明”和绿化供水问题,华明协调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出资,让127盏智能光伏路灯重新亮起,5公里绿化带供水管网起死回生,夜晚的村庄瞬间有了“安全感”,绿化带的树木逐渐恢复了绿色生机。
寒冬来临前,华明筹集资金,为全村11户困难群众发放了价值1万余元的过冬暖心煤;春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里,他带着9万余元慰问品,走访老党员、退役军人、困难家庭500余人次;驻村以来,他带领工作队解决村民困难诉求1300件,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每一件“烦心事”的解决,都让村民与他的心贴得更近。
润文化:让文明风吹遍“小村庄”
“不仅要让村民的日子富起来,还要让精神文化生活‘亮’起来。”华明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赋能。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在普惠村搭起了“文化大舞台”。
两年来,普惠村举办了18场群众性文体活动、29场民族团结交流活动,112名优秀党员、干部、村民走上领奖台,成了村里的“明星”;他还组织90位村民外出参观美丽乡村,让大家开阔眼界、学习经验。为了涵养文明乡风,华明带领村“两委”修订村规民约,推出积分管理制度——村民参与产业劳作、打扫村容卫生都能赚积分,凭积分就能兑换日用品,大伙儿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此外,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石榴籽服务站”,开展61期中心课堂、61场农牧民夜校、400场次法治教育、1000余场次政策宣讲——文明的种子,在普惠村悄悄发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守初心:把眷恋藏心底,把深情留乡村
驻村的日子里,华明的血糖、血压时常偏高,却从未停下工作的脚步;他与妻子、女儿分居三地,一年难得团聚几次,夜深人静时,只能通过视频电话,看看家人的模样。2024年国庆节前,他忙着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却忘了自己已经半年没回家。
“舍小家,是为了村里的‘大家’。”华明说。如今的普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提升至53.38万元,较以往增收8万元;路灯亮了,食堂开了,产业旺了,村民的笑容多了——这一切,都是他和同事们、乡村干部们共同用汗水换来的“成绩单”。
夕阳西下,华明又一次走在普惠村的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庄稼、亮堂堂的村庄,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只要把心贴给老百姓,把实事办在点子上,普惠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也会继续把家安在普惠村,把深情留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刘美秀)
下一篇:斐济驻华大使李振凡一行访问清远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1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