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至8月15日,我们以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辽新二省三市社会实践团的身份,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龙头村。火热的盛夏,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惊艳了我整个青春,成为夏日里最美好的回忆。
参加这次活动前,我们只是在台下带着羡慕的神情听过“三下乡”学长学姐的演讲,惊艳于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于是我们带着满腔热血与奉献青春的决心,期待地报名了这次活动。并最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也在这次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三下乡"能给乡村能带来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图为实践队员与乡风文明墙画合影。通讯员 刘洋 摄
作为城市学生,初来龙头村时,此处的风光便颠覆了我之前对破落乡村的想象。房屋错落有致,灰瓦白墙上描绘着鲜艳而又华丽的涂鸦,来往交谈的村民脸上带着笑容。抬头是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如是一块丝绸,绣上片片云朵,这里的秀美风景与人文风情既让我们醉心于风景,又让我们感动于民情。刚走进这个村子,我们便看到了每家每户收拾的干净利落的庭院和果园里长势旺盛的果树,一条小河贯穿整个村子,真应了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那句诗。我们惊异于这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想投身于这大自然之中。村支书热情的带领我们拜访村民,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龙头村的发展经历了很多困难,从农村集体经济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龙头村发展的经济合作形式--合作社。龙头村的发展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领导们投入青春与精力,带领乡村脱贫奔小康的成果。没有各方的努力,就没有这灰瓦白墙,绿水青山。见证着这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成果,我们不由得内心一阵翻滚激昂,期盼着在这次活动中也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
图为实践队员与龙头村龙泉池合影。通讯员 刘洋 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青年人应该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我们此次下乡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对当地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向村民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时事新闻,带领村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二是对当地乡村旅游业及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及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村民依靠“互联网+”,实现农村绿色电商经济发展,拓宽农产品销路。
我们看到,村里朴实的老人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乘凉,小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玩耍,田地里庄稼绿油油的惹人爱,挥汗如雨的农民辛勤得劳作,如同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难想象,龙头村从一片荒凉、艰难困苦的地方,成为如今安居乐业的幸福村庄,经历了一代代龙头村村民的对龙头村发展方向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奶奶合影。通讯员 刘洋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此后政府的各项资源源源不断的投入农村建设。村支书谈到,在党的领导下,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举办,在精神建设方面,更是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经典电影放映、社区图书馆、乡风文明标语与图画以及党委干部定期宣讲等活动。无论是在采访还是问卷调查中,我们都深刻体会到了大家对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满意,而这一切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是会思考来时的意义,我们行走于阡陌之间时常感到疲惫,或许是娇生惯养,又或许是四体不勤。从采访到拍摄再到问卷,每一项工作都认认真真完成下来也很困难,但当我们发现问题时又觉得一切都富有意义。
在本次实践中,通过与村民的交谈,一幅龙头村发展图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我们深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勇担重任,服务基层、服务人民,在乡村的大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切意识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始终无法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要投身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历练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通讯员 赵彧 郭聪 刘婕 何盼盼)
版权所有:新时代先锋网@2021 闽ICP备2021013525号
联系邮箱:mayimedia@qq.com微信号: cnmy2021联系QQ:3559356856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